關於家庭教育的討論,始終有各種聲音。但是大家的共識,就是最應該學習的應該是家長。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而言,關係終身,因為沒有什麼比孩子們健康成長更重要了。
我們在對近千名優秀孩子成長過程的研究中得出,家庭生活對孩子們來說,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浸泡,孩子是酸還是甜,就在這種印刻性的浸潤中形成。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沒有養成“三好”:身體好,性格好,習慣好,那麼,這個孩子就很可能成為所謂的“問題孩子”。那麼,無論學校的老師再能幹,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父母一定要明白,影響孩子性格、習慣等核心素養養成的決不是學校的教科書,而是常態家庭教育,孩子通過感受父母的日常言行而孕育出自己的 “心性習慣”。如果家庭生活中沒有培育好以“性格” “習慣”為主要標誌的素質,孩子很難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
現在有很多家長為孩子的成長投入了大量的金錢。但是,孩子的成長不一定與投入的金錢成正比。當我們一切以成績為目的,包辦孩子的日常生活,粗暴打斷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不平等的開展對話,盲目攀比,追求短期效益,教育出來的孩子就像是一個模子走出來的,變成只會讀書的機器。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完全不同的種子,各有各的花季,各有各的美。面對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有足夠的熱情和足夠的耐心。
家長到底要什麼樣的孩子?我們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還是成功?成長和成功之間怎樣的關聯?
成功的基本含義是它的目標達成,強調的是結果,而成長強調的是過程。成功是一種外在的社會考量;成長是一種內的生命指標。成功有的時候需要很多的外在機遇,是片段性的;成長是終身的,是一種心態和一種狀態。
我們今天強調速成的成功學太多,對循序漸進的成長說的太少;我們強調人發展的規模太多,但是對於規則強調不足。我們在今天關於幸福的教育給孩子已經承諾了太多,但是關於苦難的教育明顯不足,鼓勵孩子要大有作為的雄心夢想太多,但是有所不為、價值底線的建設也還是不足。
其實教育的本質就是用來成全人的,用來培養人格健全、獨立思考、有價值、有素養的人,讓人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而父母有沒有這樣的覺悟,是否能夠身體力行帶領孩子覺知、參與、影響,事關孩子一生的發展。我們經常說:三流的家長做保姆,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三流的保姆只會伺候孩子,但是沒有精神交流。伺候的結果,就是孩子蔑視家長,甚至於結仇。二流的媽媽做教練,只輸出沒有輸入,雙方交流其實也不多,缺乏精神碰撞。一流的家長不會包辦孩子的一切,也不會犧牲自己去成全孩子,有邊界感的陪伴與尊重,既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也能放手讓孩子在試錯中成長。而不只是拘泥於課本與成績。
父母在行為層面的教育,對孩子受用終身。孩子終其一生在遇到問題時的應對方式,其實就是參照父母的行為應對世界。所以家庭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明心見性自我修煉的過程。
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父母願意投入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給予孩子更多的欣賞、更多的支持、更多的鼓勵。良好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標誌就是孩子始終生活在熱騰騰的關懷、鼓勵、期盼和幫助之中。每一個優秀的孩子,他所有進步的基礎其實是父母的循循善誘和家庭優秀文化的深刻薰陶。父母才是真正把孩子送至人生高速公路入口處的那個人。要知道,我們經常講的所謂“龍生龍,鳳生鳳”的古訓,並不僅指遺傳的力量,更多的是指家庭文化薰陶的力量。
那家庭教育如何做?家庭教育的基礎是兒童立場,就是父母要懂孩子,認識自己孩子的個性,把握孩子成長的科學方向,生活中,父母應有二個基本的教育原則:一是面對孩子的成長,父母應有足夠的教育陪伴,始終呈現熱騰騰的情感,讓孩子生活在溫暖之中,二是每天的生活中,父母呈現在孩子面前的言行是善良、陽光、向上的積極生活者……
兒童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發展的可能性。孩子的個性、孩子的素質、孩子將來可能達到的人生高度,就在家庭生活的薰陶中,孩子一生的性格與習慣正在你不經意的生活話語中養成。人的培育十分複雜,孩子的教育絕對是一種高級的藝術。倘若期盼孩子們長成一棵棵大樹,那你必須確認種子萌芽必需有溫潤的“土壤”,幼苗茁壯成長必需有良好的“氣候”,而家庭文化,就是“土壤”和“氣候”。
所以,請父母務必瞭解:
——永遠站在孩子的前面,因為你,就是他們前行的“燈塔”!
——永遠站在孩子的立場,做孩子的朋友,他們的成長,需要的是理解和激勵,需要情感與精神的滋養!
——永遠站在成長的立場,既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也要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的態度。